綦江院壩里一場家國情懷的精準“滴定”

7月的綦江,紅韻悠長。重慶師范大學化學學院“智啟綦鄉(xiāng),化夢綦航”實踐團深入綦江文龍街道回龍灣社區(qū),以化學專業(yè)視角重構紅色教育場景,通過老戰(zhàn)士口述歷史、院壩地圖課堂、文物解碼體驗三堂沉浸式課程,完成了一場家國情懷的精準“滴定”。
烽火課堂 歷史在勛章中閃耀
身著軍裝、胸佩勛章的抗戰(zhàn)老兵陳世貴,以“銘記屈辱史,吾輩當自強——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80周年”為主題,在回龍灣社區(qū)活動室為孩子們開啟紅色教育第一課。
紅色教育第一課。重慶師范大學供圖
從七七事變?yōu)榍腥朦c,陳世貴適時串聯綦江周邊抗日游擊戰(zhàn)與全國抗戰(zhàn)歷程,特別提及建黨節(jié)的意義,強調黨領導下中華兒女凝聚的抗戰(zhàn)力量。憶及犧牲戰(zhàn)友時他聲音哽咽,談及國家強盛又挺直腰桿,振奮之情溢于言表。
課后,孩子們在“給抗戰(zhàn)先輩寫封信”活動中落下誓言:銘記歷史、守護國家。
院壩課堂 紅色足跡躍然“地圖”
繼陳世貴的紅色課堂后,實踐團將課堂“搬”到院壩,以地方紅色文化為脈絡,打造互動式紅色地圖課堂。成員們用粉筆繪制綦江地圖,標注紅軍橋、紅軍洞、石壕鎮(zhèn)等革命遺址,在地圖上“行走講解”,帶領孩子們追尋紅色足跡。
課堂中,成員們自編自演“紅軍分糧”情景劇,再現軍民魚水情深;設置“紅色知識闖關”環(huán)節(jié),孩子們爭答贏取徽章,將“家門口的紅色歷史”印入心間。
文物課堂 基因在觸摸中傳承
第三堂課,綦江區(qū)文博學會專家張敬以“傳承紅色基因,賡續(xù)紅色血脈”為題帶來深度講解。通過展示博物館館藏老照片、文獻復印件,串聯起綦江紅色脈絡。
孩子們圍看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照片時,張敬適時講述起紅軍司務長堅貞不屈、杜福生舍命帶路等故事,實踐團成員同步展示紅軍水壺、油燈等文物模型,讓歷史可觸可感。
講座結束后,“紅色傳承接力”活動中,孩子們接過故事手冊寫下承諾,或朗讀英雄事跡,或表示要講給家人聽,紅色種子在代際接力中悄然生長。
實踐團與社區(qū)兒童合影。重慶師范大學供圖
實踐團相關負責人表示,本次社會實踐活動是化學學院深入落實“大思政課”建設理念的有益探索。成員們走出課堂,以“本土史料為反應物、情景劇為容器、代際對話為催化劑”,在鄉(xiāng)村完成家國情懷的精準傳遞。當青少年從文物觸摸中感知歷史溫度,從地圖行走中理解家國咫尺,愛國便從抽象概念沉淀為生命的“穩(wěn)定化合物” 。(晏紅霞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