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慶云陽:杠子面?zhèn)鞒腥?nbsp;一生只為一碗面

劉益正在制作杠子面。受訪者供圖
“做面如做人,都是一場修行。杠子面,意味著我的人生一輩子都要跟它打交道,離不開了……”重慶市云陽縣巴陽鎮(zhèn)杠子面?zhèn)鞒腥藙⒁妫兔娼Y(jié)緣已有20年。他說,他要用最好的材料和工藝,來還原老味道。在他未來的規(guī)劃里,還打算好好帶幾個徒弟,把這門老手藝、老味道慢慢傳承下去。
接過爺爺?shù)闹窀茏?/strong>
一根兩米長的竹杠子,碗口粗,一頭固定在案板鐵環(huán)上,一頭用手來回擺渡,一坨十斤重的面團任由杠子壓打。在重慶市云陽縣巴陽鎮(zhèn)巴陽村杠子面?zhèn)髁?xí)所,今年 48歲的劉益正在做杠子面的壓面工序?!白鲆淮胃茏用妫獊砘貕喝俣啻??!眲⒁嬲f,雙手放在竹杠子上來回擺渡壓面,是為了借身體的巧力把面壓勻,面不能壓“死”,通過反復(fù)壓,面從最先的面團變成長六七米、寬一米的半透明狀態(tài),再通過手工切成面條。每天,劉益都要“跳”將近三千次。
杠子面發(fā)源于巴陽峽兩岸,距今已有千年歷史。巴陽先民用石碾盤將麥子磨成面粉,再用竹 杠將面粉反復(fù)壓打,制成面條,故名“杠子面”。 杠子面是巴陽峽纖夫必吃的面食之一。劉益的爺爺劉官賢是土生土長的巴陽人,那時候劉官賢在巴陽峽的渡口擺攤,因做的杠子面“細如絲,韌勁足,入口滑糯,香味純正”,深受當?shù)厝撕蛠硗蜕滔矏?。后來,劉官賢就應(yīng)聘到商船當了一名炊事員,跟著商船一路走南闖北,也讓杠子面隨著時間的發(fā)酵越來越有名。自劉官賢開始,杠子面一代傳一代,傳到劉益父親劉學(xué)堂那一輩,卻面臨著失傳的危機,因為在劉學(xué)堂看來,杠子面是小手藝,學(xué)點小手藝除了混溫飽,沒有任何前途。好在劉益的姑姑劉學(xué)梅從小受他爺爺熏陶,和面粉打上了交道,開起了餐飲服務(wù)公司。
劉益在26歲之前,一直從事木雕藝術(shù),根本沒想到這輩子還能與面扯上關(guān)系,直到 2016年初,外公離世前想吃一碗杠子面卻沒能吃上的遺憾,深深刺痛了他的心。他感到傳統(tǒng)文化被丟棄后沒人去做了,就想把它撿起來。也是從那時候起,他想盡一切辦法要把那碗老一輩味道的杠子面重新做出來。
劉益對杠子面的做法一竅不通,好在他姑姑是做餐飲服務(wù)公司的,給了他一個拜師學(xué)藝的門路。從認識面粉到做包子饅頭,再到上手做杠子面,劉益慢慢摸索,步驟很繁瑣的時候,他就記筆記,不時翻看。下班后,他就把自己關(guān)在廚房里, 一邊回憶白天的制作要點,一邊動手制作、練習(xí)。日復(fù)一日地練習(xí),劉益發(fā)現(xiàn)了杠子面的樂趣所在?!懊娣垡话话赜帽亲勇?,杠子面一碗一碗地用嘴巴吃。”他說,吃了自己做的幾十碗不合格的杠子面,慢慢習(xí)得了做杠子面的經(jīng)驗。一個月以后,劉益從他姑姑手中接過爺爺那根竹杠子,摸著竹杠子上被時間侵蝕過的痕跡,他能感受到爺爺在歲月長河中堅守的初心?!拔蚁矚g老的技藝,看到杠子面技藝面臨失傳,覺得太可惜了。我們家的手藝還是應(yīng)該傳承下來。做事要一心一意,木雕和做面,需要有所取舍。”
和面、醒面、壓面、除皮、切面、晾曬等十道工序,對劉益而言,無疑是人生另外一場“修行”。 他說,面可以說是最變化多端的主食了。同樣的面粉,經(jīng)過揉、搟、拉、切、拍等手法,就能變成長短粗細寬窄不一、千姿百態(tài)的面條,讓人體會到不同味道的驚喜。同樣,人也是如此,“做面如做人,都是一場修行。一面一世界,面是一生,一生是面”。
開第一家杠子面館
為傳承好杠子面,2016年底,劉益在重慶江北區(qū)鯉魚池建新東路開了第一家杠子面館—— 劉一點重慶杠子面。面館雖然只有十平方米,但對于他來說,已是心滿意足。
斑駁的土木板搭建的餐臺,藍花布作隔擋 ……面館經(jīng)過改造,別有一番風(fēng)情?!斑@個店就像我的孩子,整整弄了大半年才弄好。墻上的舊報紙、算盤、老式撥盤電話機,都是我自己平時收藏所得。一桌一椅都是心血?!眲⒁嬲f,杠子面有悠久的歷史,只是一直未得到傳承。為了傳承這門手藝,再苦再難,他也覺得值得。
和許多創(chuàng)業(yè)者一樣,上天并沒有眷顧劉益。開業(yè)第一天,他只賣出了 8 碗面?!斑@ 8 碗面還有一半是熟人過來照顧生意。”當記者和他聊到,為何會把面館開到鯉魚池建新東路沒有人流量的地方。他說,以前這是長安廠的老式澡堂所在地,這邊有長安廠的記憶在,杠子面是老傳統(tǒng)的手工面,都是有一種情懷,所以選擇在那里開店??恐环萸閼讶ラ_店,最終的結(jié)局往往都是這樣。開店還沒有多久,劉益就因收益慘淡而關(guān)閉了他人生第一家杠子面館。劉益說,這些年, 他前前后后開了有四五家店。但是他到現(xiàn)在也 還是認為,開店只是他謀生的一種手段,傳承老味道才是自己最大的夢想。
創(chuàng)業(yè)不斷遇到困難,又不斷戰(zhàn)勝困難。開店請不起店員,劉益就自己當?shù)陠T,早起晚睡;到外地旅游必吃面,周邊新開的面館他肯定要先去嘗 一嘗,辨別個中味道;聽到的、學(xué)來的制面技術(shù)都要逐一試驗,研究差異?!耙雮鞒懈茏用?,我必須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?!眲⒁嬲f。
改良杠子面工藝
傳統(tǒng)手工面條有“壓”“拉”“切”三種制作技法,杠子面顯然屬于第一種。但不管怎么做,和面是必不可少的一步。在劉益看來,即便制作流程繁瑣辛苦,也不能隨意降低標準,因為老一輩人給他講過一個道理:面要筋道,人要厚道。
將面粉放上案板,大碗打發(fā)雞蛋,加清水揉制成團,用棉布木盒覆蓋并稍微靜置,等待進一步處理。劉益介紹,從壓面坯、搟荷葉邊、搟長寬到切面,整個杠子面的制作過程通常需要半個小時。在此期間,他要用手扶在竹竿子上來回壓打至少 300次,面葉厚度是否合適,全靠個人經(jīng)驗判斷。 10斤面粉做出來的面大概能賣40碗。
剛煮熟撈出的杠子面還在冒熱氣,口感可以用“面細筋道,滿口鮮香”形容。劉益說,制作杠子面費時費力,經(jīng)濟效益遠不如機器批量化生產(chǎn)的好,但這是祖輩傳下來的手藝,也是許多老主顧追求的傳統(tǒng)味道。
傳統(tǒng)手工面條面臨著下鍋時間久了就容易斷、口感不筋道爽滑等問題,杠子面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。為解決這一難題,劉益采取“三醒三壓”制作工藝,并加入“清明菜”。改良后的杠子面更有筋度,煮十分鐘都不會煮爛,口感勁道、韌勁足。所謂“三壓三醒”指的是用杠子把和好的面經(jīng)過三次壓打后,放入醒面盒再經(jīng)過三次醒面。醒面的過程,使得和好的面更易加工,做出的面更加地筋道、柔軟,口感也更加細膩和順滑。
劉益一邊傳承杠子面制作工藝,一邊研究改進杠子面是否能“更上一層樓”。給杠子面加入 “清明菜”則是劉益偶然得到的啟發(fā)。幾年前,劉益隨家人回巴陽祭祖,看見一戶人家在裝修房子 時,施工師傅把黃泥巴和枯萎的稻草混合在一起糊在墻上。他好奇地想探究其中秘密。施工師傅 說,這樣糊的墻才不開裂。于是,他靈機一動,把這個原理運用到了杠子面上。為找尋類似于枯萎稻草那樣連接杠子面的食材,劉益下了不少工夫。最終,他選擇了“清明菜”?!扒迕鞑恕睂W(xué)名是“鼠曲草”,俗稱“棉花菜”。它的纖維很細,杠子面以前可以加全蕎麥的30%,現(xiàn)在可加到50%以上,加入“清明菜”的杠子面,其拉伸性得到很大改進。
“我叫面條是‘看得見的百香味’,既看得見又聞得到它的香味,同時吃到嘴里面又有不同的口感?!痹诮?jīng)過和面、醒面、壓面、切面等工序后,劉益用一根竹竿把數(shù)千根面條用力一串,微風(fēng)吹過,一根根面條如裙擺一般在陽光下翩翩起舞。晾曬后的杠子面需要把它切成25厘米的一根根干面條,刀與面的相碰,發(fā)出“吱吱”聲,清脆悅耳。在劉益眼里,面條就是5D的藝術(shù),鼻子聞得到,眼睛看得見,耳朵聽得見,雙手摸得著,嘴巴嘗得味。
讓杠子面重?zé)ㄉ鷻C
走近劉益創(chuàng)辦的巴陽村杠子面?zhèn)髁?xí)所,映入眼簾的是一所農(nóng)家小院,石板小徑、黛瓦黃墻、綠樹掩映,隨處可見大大小小、形態(tài)各異的農(nóng)村老物件。在小院正屋,一幅孔子掛像立于中堂,在孔子掛像左右側(cè)各寫著“歷經(jīng)壓打千百遍”“一生只為一碗面”,上方題“為面而生”。 正如題聯(lián)所寫那樣,劉益這些年一直都與面作伴。早上6點準時起床準備小麥、蕎麥、雞蛋、 清明菜等原材料。和面有講究,一招一式皆傳統(tǒng),勁道全在手工里。就算再辛苦,劉益也沒 有“上機器”的想法?!叭艘煌祽校鏃l全‘說’出來了,再忙再累,面條不能摻假?!眲⒁嬲f,“手 里一天不抓面,就像吃飯缺了油鹽,沒味兒?!?秋冬 5 斤面粉做 20 碗杠子面,春夏 10 斤面粉做40碗杠子面是劉益每天的“功課”。
小麥、蕎麥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倒入面盆,將雞蛋打散,加入清水和面粉充分攪拌;面團醒發(fā)半小時再揉壓,如此反復(fù)醒發(fā)、揉壓三次,直至面團細膩光滑。這是杠子面口感爽滑、嚼勁十足的秘密所在?!案茏用鎯端兔妗?醒面都是有講究的。夏季用涼水和面、醒面不超過一個半小時,冬天用溫水和面、醒面兩個半小時以上。醒面過程中,每半個小時重新和一次面,把里面的面團翻到外面來。”劉益說,用機器和面,省下的力氣,都會在面的味道上體現(xiàn)出來,絕對和他親手揉出的味道不一樣。這種偷工減料的事,他不做。
這些年來,靠著手上的真功夫和傳統(tǒng)技藝,劉益也算小有成就。2016年,他在重慶市政府舉辦的全國第一屆重慶小面技能大賽中獲得金獎,并入選重慶小面前十強;2017年,重慶衛(wèi)視專題報道劉一點杠子面;2018年,江西衛(wèi)視非遺欄目專題報道杠子面的傳承;同年,江蘇衛(wèi)視《我想開個店》欄目也報道了杠子面的制作與傳承。
如何將杠子面這項傳統(tǒng)技藝傳承下去,一直是劉益一直放不下的一件事。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,當年劉益的爺爺劉官賢從巴陽走出來把杠子面帶到重慶,如今劉益又帶著杠子面回到巴陽創(chuàng)辦杠子面?zhèn)髁?xí)所。“走得再遠,也終歸還是要回到家鄉(xiāng)?!痹脐柺侵袊拿鏄I(yè)之鄉(xiāng), 云陽鮮面占據(jù)全國七成市場,全國70%的面工都是云陽人。這給劉益?zhèn)鞒锌缸用嬲业搅诉m合開花結(jié)果的土壤。今年,劉益通過巴陽鎮(zhèn)招商引資回到他日思夜想的故鄉(xiāng),在巴陽創(chuàng)辦杠子面?zhèn)髁?xí)所,并帶學(xué)徒?!袄献孀诹粝聛淼氖炙?,就是栽下的希望,原汁原味地傳下去是我們后人的責(zé)任。”劉益說。
始終保持一顆匠心,堅持全心投入一件事, 是極其難得的一件事。但劉益依然堅守初心,用心做好每一碗面。堅守傳統(tǒng),保持最初的味道,這是劉益的堅守。他表示,他要把這份工匠 精神傳承下去,把手工杠子面的技藝傳給更多的人,讓杠子面走出國門,也走向全世界。(譚啟云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